贵州各地的殡葬习俗

在贵州月亮山的苍茫林海中,散落着5个寨子,那里还保持着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原始古拙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这些寨子与其他的苗寨很不相同,以民俗剽悍出名。他们就是以栽培水稻为主,伴以狩猎,有“战国遗风”说法的奥秘的岜沙部落。
岜沙人以为他们是蚩尤的子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树木和天然。他们以为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先人的灵魂……
紫云、松桃区域
紫云、松桃区域是苗族人的聚居地。在苗寨,会依据不同的死因而对葬礼区别对待。非正常逝世一般火化后掩埋。老年人与世长辞为“白喜”,葬礼盛大。一般来说吊丧期为3到5天,在此期间,芦笙昼夜不断地演奏,听说是向亡灵表达哀悼恭敬之情,同时还要宰杀家畜,若宰杀了牛,就阐明亡者的为望和受尊敬的程度适当高了,苗族是个重视巫术的少数民族,所以葬礼上有个要害的环节就是请鬼师超度亡魂。
镇宁、关岭区域
镇宁、关岭区域是布依族的聚居地。布依族区域行木棺土葬,人身后,有的要当即鸣放三发火药枪,如寨子白叟房内有皮鼓或铜鼓者,要以极慢的敲击速度鸣鼓报丧(一般年岁缺乏五十以上者或非正常逝世者则不容易敲鼓)人不具备上述两种条件者女只要派专人到至亲好友处及时报丧。报丧人每到一家,要用白布一的角露在身外,进门时要将另一块白孝布,放在主人家的桌子正中间。
黔东南区域
黔东南侗族区域的丧葬风俗:(一) 古代葬俗。1、岩葬。岩葬的形式首要有洞葬和悬棺葬。(1) 洞葬。是一种将尸身放入棺材后抬至寨子邻近的山洞里寄存的丧葬方法,大多一穴多棺。关于洞葬的记载,见于明代《贵州图经新志·卷九》,其曰:“镇宁部民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以杵击曰,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尸穴间。”《炎微纪闻·卷四》载:“人死,以杵击椎(碓)塘,和歌哭,椎(碓)棚者,臼也,葬之幽岩密而无识。
沿河、印江区域
沿河、印江区域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的丧祭,尤以安葬前一天“大葬夜”典礼中上通天桥(又称奈何桥)为共同。通天桥以方桌和条凳搭造,以白布缠扎,并装点蜡烛。典礼中由土老司在前引渡亡灵,过桥,家族紧随其后。之后土老司还要在桥上焚烧摇钱树,给亡人送去冥币。最后由家中未满七岁的孙子与其母亲独自渡过奈何桥,涵义新生命开端,家中人丁兴旺发达。
务川、道真区域
仡佬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首要散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他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区域,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先民葬俗有其民族特色:一种是崖葬,二是竖棺葬。
荔波区域
荔波区域是白裤瑶族的聚居地。白裤瑶的葬礼原始,奥秘,盛大而又充溢悲情。是白裤瑶文明中最奇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听说,白裤瑶人用中草药浸汁的殓尸防腐术独步天下,令人吃惊,其中有许多外人所不解之谜。
白裤瑶风俗是停棺待葬,在春分至秋收这段农忙时节,人们无暇举行丧葬活动,死者入棺后先把死者埋在家里。

此条目发表在殡仪馆分类目录,贴了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